1935 年,四渡赤水战役胜利收官,红军彻底打破蒋介石精心布置的封锁,一举扭转被动战局。
此后,国际军事界纷纷惊叹,赞毛泽东为天才军事家,将四渡赤水视为战争奇迹。
这场胜利,让更多人看到了毛泽东的卓越军事才能。
其实,党内同志对毛泽东的认可,远早于此役。
那么,究竟从何时起,毛泽东就凭借杰出才华,赢得了党内同志的衷心追随呢?
一
在中央苏区那段历史进程中,党内诸多干部对毛主席的卓越才能尚未形成清晰认知。
刘伯承在晚年的回忆中,曾具体提及长征前夕的一次关键会议——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,解除毛主席实际指挥权的议题被正式提出。
彼时,由于多数同志与毛主席缺乏深入的工作交集,对其战略眼光和领导能力了解有限,当这一议题被讨论时,包括刘伯承在内的不少人并未明确表示反对。
多年后,刘伯承每当忆起此事,总会流露出深切的懊悔,坦言当时未能看清毛主席的过人之处,是革命历程中一段深刻的教训。
值得庆幸的是,毛主席始终以革命大局为重,展现出容人的宽广胸襟。
他十分清楚,同志们在那次会议上的态度,并非出于对革命事业的动摇,而是源于对自己缺乏足够了解。
这种理解与包容,成为后来党内团结的重要基石。
1935 年遵义会议召开后,历史迎来重要转折 —— 毛主席正式肩负起红军军事领导的重任。
上任之后,他丝毫没有因过往的分歧而对刘伯承有所芥蒂,反而基于其军事才干给予充分信任与重用。
在四渡赤水这场堪称军事经典的战役中,刘伯承被委以关键职责,成为协助毛主席指挥作战的得力助手,两人配合默契,共同推动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。
事实上,当时像刘伯承这样未能及时认识到毛主席军事天赋的干部,在党内并非个例。
这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局限,客观上为博古、王明等人推行错误路线、排挤毛主席提供了可乘之机,也从侧面反映出,真正认识一位领袖的卓越才能,往往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。
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随着革命进程的深入,尤其是遵义会议后一系列胜利的取得,越来越多的同志才逐渐看清毛主席的领导智慧,为后来全党团结在其周围、夺取革命最终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。
二
党内干部究竟从何时开始认识到毛主席的天才才华?
在这一历史进程中,朱德与陈毅无疑是最早给出答案的一批人。
1928 年春,朱德、陈毅率领湘南起义部队历经艰苦转战,最终抵达井冈山与毛主席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。
这次历史性的会合,直接促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成立,而“朱毛红军” 这一承载着革命记忆的称号,也从此时起成为中央红军的鲜明标识。
在红四军初创阶段,朱德与毛主席在军事策略与根据地建设等问题上,确实存在过意见分歧,甚至发生过公开争论。
但翻阅史料可见,每当革命面临关键抉择,朱德总能从全局出发,坚定地支持毛主席提出的正确主张,这种支持并非盲目的附和,而是基于对革命规律的共同认知。
进入中央苏区时期,朱德与毛主席在频繁的并肩作战中,逐步形成了高度默契的军事配合。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反复“围剿”,两人多次在作战会议上深入探讨战术原则,最终共同提炼出游击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军事理论 ——“敌进我退,敌驻我扰,敌疲我打,敌退我追” 的十六字诀,正是这种智慧碰撞的具体体现。
在一次次实战检验中,毛主席总能在复杂战局中迅速抓住关键节点,其对战场态势的预判往往精准到令人惊叹。
这种军事上的敏锐洞察力,让朱德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:眼前这位战友绝非普通的军事指挥员,而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。
经过前四次反“围剿” 战役的实践,朱德对毛主席的军事指挥艺术更是生出由衷的钦佩。尤其是在第三次反 “围剿” 中,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,毛主席提出 “避实击虚、穿插迂回” 的战术,指挥红军在半个月内连打五场胜仗,彻底粉碎了敌人的进攻。
这样的战绩,让朱德在军中多次公开表示:“毛主席的战术,是真正从革命实战中磨出来的真本事。”
到了第五次反“围剿” 时期,当毛主席的正确主张受到排挤时,朱德在中央会议上毫不含糊地表明立场:“红军作战的胜利经验已经多次证明,离开毛主席的指挥,我们就会走弯路。
当前的战局,更需要他的英明领导。”
这番话,既是对错误路线的抵制,更是对毛主席军事才能的坚定认可。
与朱德同期,陈毅也早早察觉到毛主席身上独特的领导气质。
在井冈山时期负责地方工作时,他就注意到毛主席在发动群众、建立基层政权等方面展现出的非凡组织能力,曾在给中央的报告中专门提到:“毛泽东同志对革命形势的判断,总能切中要害,其战略眼光非一般人所能及。”
这种认识,让他成为党内较早明确肯定毛主席天才领导力的干部之一。
三
1929 年春夏之交,闽西根据地的建设正处在关键阶段。
陈毅刚从永定县检查工作回来,一身征尘还没来得及拂去,就径直走进了毛主席在古田村的住处。
彼时,毛主席正伏在一张粗糙的木桌上,对着摊开的闽西地图凝神思索,桌上还放着几份各县送来的土地分配情况报告。
“润之,这次去永定,我算把你那套‘分田办法’的门道看明白了。”
陈毅把手里的文件往桌上一放,带着几分感慨说道,“原先总觉得按人口平均分配简单直接,可到了村里才发现,你强调的‘抽多补少、抽肥补瘦’,才是真能让穷苦人信服的章程。”
毛主席抬起头,接过陈毅递来的报告,指尖划过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:“永定的山地多,田地肥瘦差异大,若只算数量不算质量,分到薄田的群众难免有意见。
我们搞革命,不光要让大家有田种,更要让大家觉得公平,这样才能把心拧成一股绳。”
陈毅在桌边坐下,想起在永定乡苏维埃会议上的场景,继续说道:“有个老贫农跟我说,‘陈同志,以前地主的田再好也轮不到我们碰,现在毛委员定的规矩,让我们这些种了一辈子田的人,总算能抬起头来分回像样的地’。
这话听着实在,可细想起来,这里面藏着的道理不简单 —— 你是把土地问题和人心向背绑在了一起。”
毛主席放下笔,目光落在窗外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身上:“我们常说‘工农武装割据’,武装是骨架,土地是血肉,没有群众的支持,根据地就是空中楼阁。
前阵子红四军党内有些同志觉得,只要军队打胜仗就行,地方工作不必太较真,可你在永定看到了,群众拿起锄头能种地,拿起梭镖就能护家园,这才是最坚实的铜墙铁壁。”
这番话让陈毅想起了半年前红四军七大前后的争论。
当时,关于军队建设和根据地发展的路线分歧一度颇为激烈,陈毅作为红四军军委书记,曾在会议上尝试调和不同意见。
但随着在闽西各地的实地考察,他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,毛主席坚持的 “党对军队绝对领导”“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” 等主张,绝非凭空而来的空想。
那年秋天,蒋介石调集了三个旅的兵力对闽西根据地发起 “会剿”。
敌军来势汹汹,红四军兵力不足三千,不少干部主张集中力量打一场正面阻击战。
在紧急军事会议上,陈毅率先发言:“我刚从连城回来,那边的赤卫队和群众已经组织起来了,都说‘只要红军有命令,我们随时能上阵’。
依我看,与其跟敌人硬拼,不如按润之的办法,把主力撤到山区,让地方武装和群众在敌后袭扰,把他们拖疲了再打。”
有人当即反驳:“敌军装备精良,不正面迎战会被认为是怯战。”
陈毅转头看向毛主席,见他正专注地听着众人发言,便继续说道:“去年在井冈山,我们用游击战术打破了敌军四次‘进剿’,靠的就是群众支持。
现在闽西的群众基础比那时还好,为什么不能再用这个法子?
打仗不是看谁的嗓门大,是看谁能摸到敌人的软肋。”
最终,会议采纳了毛主席提出的 “诱敌深入、分兵游击” 策略。
陈毅主动请缨,带领一个营配合地方武装在龙岩外围袭扰敌军。
那些日子里,他亲眼看到各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,拆毁桥梁、埋设竹钉,把敌军的粮道搅得鸡犬不宁。
有一次,部队在小池镇被敌军一个团咬住,当地农会主席带着两百多名赤卫队员连夜赶来支援,手里的武器不过是土枪、梭镖,却硬是凭着熟悉地形的优势,把敌军引到了红军预设的伏击圈。
战斗结束后,陈毅找到那位农会主席,递给他一把缴获的步枪:“这次多亏了你们,不然我们怕是要吃大亏。”
农会主席摆摆手,指着远处山坡上正在清点战利品的红军战士说:“这都是毛委员教的法子。他前阵子在村里开大会说,‘群众是水,红军是鱼,鱼离了水就活不成’。
我们信这话,所以拼了命也要护着红军。”
这句话让陈毅在心里反复琢磨了很久。
他意识到,毛主席的过人之处,不仅在于能制定出灵活的战术,更在于能把革命道理变成群众能听懂、能认同的语言,让原本分散的力量凝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。
1930 年年初,红四军在赣南召开前委会议,讨论红军的发展方向。当时党内有两种意见:一种主张向中心城市进军,迅速扩大影响;另一种则认为应继续在农村建立根据地,逐步推进革命。
陈毅在发言中提到了自己在兴国县的见闻:“那边的群众已经把‘打土豪、分田地’编成了山歌,连小孩子都会唱。
我们在那里建立的苏维埃政权,虽然规模不大,却能征到粮食、补充兵员。
如果放弃这些根据地去打大城市,万一失利,我们能退到哪里去?”
他看向毛主席,语气坚定地说:“润之常说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’,我现在信了。
这些根据地就像播下去的种子,只要好好培育,总有长成燎原之势的一天。”
这次会议后,红四军按照毛主席的主张,继续在赣南、闽西扩大根据地,为后来中央苏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。
1932 年冬,临时中央提出要红军攻打赣州,实现 “夺取中心城市” 的目标。
当时,陈毅因在战斗中负伤正在瑞金休养,听到消息后,拄着拐杖找到毛主席:“赣州城防坚固,敌军兵力是我们的三倍,硬攻怕是要吃亏。前几年我们打吉安,是因为有群众内应,赣州的情况不一样。”
毛主席正在分析赣州的城防图,闻言点了点头:“我已经在会议上提了反对意见,但暂时没能被采纳。你伤还没好,就别太操心前线的事了。” 陈毅却坐了下来,语气恳切:“我是担心同志们忘了过去的教训。1928 年打郴州,就是因为没摸清敌情,结果损失惨重。现在的情况和那时有些像,都是脱离了实际条件硬拼。”
果然,赣州战役打响后,红军久攻不下,反而陷入敌军的包围。
危急时刻,毛主席提出 “撤围赣州、转向东征” 的建议,陈毅在后方积极支持这一主张,亲自写信给前线指挥员:“当前战局已显被动,若继续僵持,恐有全军覆没之险。润之同志的建议,是目前唯一能保存实力的办法,望速采纳。”
红军最终撤出赣州,避免了更大的损失。
这次事件让陈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,毛主席的战略眼光,往往能在复杂的局势中找到最稳妥的出路。
他在给中央的报告中写道:“红军作战,必须立足实际,不能被教条束缚。毛泽东同志的指挥,总能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,这是我们多次取得胜利的关键。”
1934 年秋,红军开始长征。
陈毅因腿伤未愈,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。
当时的处境极为艰难,敌军的 “清剿” 越来越频繁,部队时常要在山林里风餐露宿。
有一次,部队被围困在油山的一个山洞里,断粮已经三天,不少战士情绪低落。
陈毅召集干部开会,拿出一本泛黄的小册子 —— 那是他保存的毛主席在井冈山时期写的《井冈山的斗争》。
“大家还记得润之在这本书里说的话吗?‘革命不是请客吃饭,不是做文章,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’。
我们现在就是在经历这种暴烈的考验。”
他指着洞外的山林,继续说道,“这里的群众和井冈山的群众一样,心里是向着我们的。昨天还有老乡冒着风险送来半袋米,这就是我们能坚持下去的底气。”
一位年轻的指导员问道:“陈军长,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像以前那样打大胜仗?”
陈毅笑了笑:“只要我们记住润之教的,依靠群众、灵活作战,就一定有那一天。
他常说‘保存自己,消灭敌人’,现在我们先保存好自己,等时机到了,就能消灭更多的敌人。”
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,陈毅始终坚持运用毛主席的游击战术原则,带领部队在崇山峻岭中与敌军周旋。
他要求干部们 “敌进我退,敌驻我扰”,白天隐蔽休息,晚上袭扰敌军据点,不仅保住了革命火种,还在当地群众中留下了 “红军永远不会走” 的信念。
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陈毅接到中央的指示,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。在奔赴延安汇报工作前,他特意整理了南方三年游击战的总结材料,其中写道:“三年来的实践证明,毛泽东同志的游击战争思想,是我们在敌后生存发展的根本遵循。
无论是井冈山时期还是现在,只要严格按照他的主张去做,革命就一定能取得胜利。”
抵达延安后,陈毅第一时间见到了毛主席。
两人在窑洞前坐下,他递上那份总结材料:“润之,这三年在南方,我总算把你那套游击战术吃透了。越是艰难的时候,就越觉得你说的‘群众是真正的铜墙铁壁’这句话有分量。”
毛主席接过材料,翻了几页,笑着说:“你们在南方坚持下来不容易,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,是你们和群众一起拼出来的。”
陈毅却摇摇头,语气郑重:“不,是你先指明了方向。1929 年在闽西,我还不太懂你为什么总强调‘调查研究’,这几年在山里,每走一个村子都要先问群众的情况,才明白这是打仗的根本。”
这次谈话后,陈毅在延安多次向同志们讲述南方游击战的经历,反复强调毛主席的思想对革命实践的指导意义。
他常说:“认识一个人的才能,不能只看一时一事,要放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去检验。我对润之的认识,就是在一次次的胜利和挫折中,慢慢清晰起来的。”
从井冈山的星火初燃到闽西的根据地建设,从反 “围剿” 的枪林弹雨到游击战的艰难坚守,陈毅对毛主席的认识,始终伴随着具体的革命实践。
他不是凭着一时的热情盲目追随,而是在亲眼见证了那些基于实际的决策如何扭转战局、那些深入群众的举措如何凝聚力量之后,才逐渐形成了坚定的认同。
这种认同,既包含着对战友才华的钦佩,更蕴含着对革命真理的信仰,成为党内同志认识和追随毛主席的一个生动缩影。
在革命的漫漫征途中,那些早年追随毛泽东的人对他天才的认知,是在诸多关键时刻的实践中逐渐明晰、深刻起来的。
秋收起义受挫后,众人皆在迷茫中徘徊,毛泽东却果敢地提出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,开辟井冈山根据地。
这一决策犹如在混沌中撕开一道曙光,朱德、陈毅等同志率部与之会师后,在共同的战斗与建设中,看到根据地在毛泽东的带领下,从无到有、由弱变强,群众基础愈发深厚,游击战术屡创佳绩,从而坚定了对他的追随。
在中央苏区,面对国民党一次次大规模 “围剿”,毛泽东凭借卓越的军事战略眼光,指挥红军多次以少胜多、化险为夷。
第一次反 “围剿” 时,他巧用 “诱敌深入” 之计,带领红军五天内连打两个胜仗,歼敌一万余人。
第二次反 “围剿”,他又力排众议,坚持从富田打起,由西向东横扫,十五天内走七百里,打五个仗,缴枪两万余支,痛快淋漓地打破 “围剿”。
这些辉煌战绩,让党内同志对他的军事才能由衷钦佩,如彭德怀等将领,在亲身经历这些战役后,对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心悦诚服,深刻认识到他的天才之处在于总能精准把握战场局势,制定出最恰当的战略战术。
而对于普通党员和战士们来说,他们在日常的战斗与生活中,看到毛泽东深入群众,了解群众疾苦,制定的土地政策切实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,让广大农民积极投身革命,为红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、物力支持。
例如在分田运动中,毛泽东强调公平公正,“抽多补少、抽肥补瘦”,使得每一位贫苦农民都能切实受益,大家看到了毛泽东对群众力量的深刻洞察与巧妙运用,感受到他领导革命的坚定决心与独特智慧。
长征途中,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,这成为众多同志对他天才认知的关键转折点。
此后,四渡赤水战役,毛泽东指挥红军灵活穿插,巧妙摆脱敌人围追堵截,堪称军事指挥艺术的神来之笔,让党内同志进一步领略到他临危不乱、出奇制胜的卓越才能。
就连曾经对他了解不够深入的刘伯承,在经历这一系列战役后,也对毛泽东的军事天赋赞叹不已,成为坚定的追随者。
在延安时期,毛泽东不仅在军事上领导有方,在理论建设方面也成果卓著。
他撰写了《论持久战》《新民主主义论》等诸多经典著作,对中国革命的性质、任务、前途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,为全党指明了前进方向。
从奔赴延安的热血青年,到党内的各级干部,大家在学习这些理论著作的过程中,愈发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深邃与伟大,感受到他对中国革命规律的精准把握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运用,对他的敬仰与追随之情愈发深厚。
从革命的萌芽到发展壮大,那些早年追随毛泽东的人,在战争的洗礼、政策的实施、理论的指引等不同方面,逐渐发现并坚信毛泽东是个天才。
他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、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,带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一步步走向胜利,赢得了全党同志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追随,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。
顶益所配资,正规配资平台官网,哪个股票平台最正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